Search

一段很有趣的對話如下
A: 你剛剛去哪?
B: 剛剛帶選手去治療
A: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一段很有趣的對話如下
A: 你剛剛去哪?
B: 剛剛帶選手去治療
A: 啥?治療?哪裡受傷了嗎!?嚴重嗎!?

治療=受傷???

有個觀念可能要跟大家分享一下
「治療」其實不完全與「受傷」相等

幾次跟王偉全醫師合作的過程中發現
多數時間選手在「使用」身體之時
強度、張力與負荷,會在身體「留下」痕跡

這些痕跡不一定代表巨大的損傷或疼痛
很可能是微小的軟組織撕裂、硬結構磨損
訊息或循環通道受阻礙,或筋膜張力異常

對一般人來說,根本不痛也不養
完全可以忽略或不需處置

然而,對靠身體吃飯
或是對身體感受敏感度極高的運動員而言
可能會出現該處特別容易緊繃
易酸軟、張力高甚至容易反覆受限的現象

這現象平時不一定會發生
但在使用頻率過高、壓力過大、恢復不足時
就會對運動表現產生微小的影響
甚至會破壞運動鏈的力量釋放與傳遞
更進一步可能會導致後續損傷的問題

所以~定期找信任的復健科醫師
使用超音波做完整的精密診察與評估
再針對可能有異樣的部位
進行修復式的處置與治療

而訓練師再搭配對應性的訓練策略
協助改善可能的問題或去除障礙點
這才是完整的季後養護策略

選手的照顧
不能單靠技術訓練或身體鍛鍊
還要靠醫療與養護配搭
甚至營養諮詢與補充品的搭配

對選手來說
多一分關注、是一分武器

當然~越頂級的治療
就必須付出相對應的代價
治療是如此、訓練也是一樣

但對選手來說
投資自己是穩賺不賠的事業

就像車子保養一樣
不是等到車子壞掉才進場
而是要定期養成進場養護的習慣
無論是找復健科醫師或是自費治療師
甚至找固定配合的運動傷害防護師都一樣

讓身體各處螺絲都確保
開起車來才會更順暢
也更能在賽道上競速

#Vicky碎碎念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